欢迎访问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综合资讯

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 :  首页

我院2位教授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师

来源 : 杭州师范大学 材化学院     作者 : 材化学院     时间 : 2020-05-25

近日,浙江省252名2019年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青年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名单公示结束,我院2位教授榜上有名。


1

个人简介:

章鹏飞1965年出生,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首批入选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化学专业负责人,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人选,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精细化学品合成、药物化学等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类)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8项,作为参与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


产学研结合 使精细化学品生产更环保


20多年来,章鹏飞一直耕耘在化学化工领域,由他领衔的“精细化工过程强化创新团队”将理论研究、技术突破与产业设计相结合,从源头和化工过程中寻找解决精细化学品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的方法,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有机化工行业解决了许多难题。

在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绿色化工专项等的长期支持下,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章鹏飞带领团队依托自身研发的系列突破性核心技术,如:新型高效的催化剂制备技术、催化活化缩合技术、高纯乙酯胺化物的制备技术等,推动了喹诺酮、Lamivudine、利美尼定等原料药产业化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这些技术分别在10多家制药企业的推广应用,产生了近百亿元的经济效益。新技术实施产业化,投入生产后,低级脂肪胺的生产及高效循环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57亿元,仅喹诺酮子类系列原料药在7家企业进行产业化,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0多亿元,3年成功减少废排放量6443.17吨,节约标煤59014.31吨

2


已有的成就给了章鹏飞继续研究的动力,在未来及长期的发展规划中,他对于团队目标了然于胸。以喹诺酮类原料药生产共性技术及工艺的智能化为突破口,开展喹诺酮类新结构化合物的靶向链式设计、制备及新功能机制研究,在为新药创制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抗菌药的绿色生产创新工艺的开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我们所取得的工艺技术成果可推广至原料药、染料、农药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形成的技术、节能环保型装备和智能化技术可推广至其他化工行业,同时为新药创制研究提供化合物库。”这对精细化学品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意义重大。

“我们的团队已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具备了技术创新和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在章鹏飞看来,以精细化学品合成新工艺研究和开发为核心所取得的一批原创性成果是团队发展的积淀,未来他们将在学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上面下功夫,争取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3

个人简介:

尹守春,1976年出生,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超分子聚合物、BODIPY荧光染料、光电功能高分子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迄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NAS、J. Am. Chem.Soc.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总影响因子260余。文章他引1500余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篇,H因子25。已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项。主持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


热爱、执着和严谨 让科研之路走得更远

  

1995年本科专业选择化学以来,尹守春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专业。从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到美国犹他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再到杭州师范大学,尹守春一直深耕在化学化工领域。他致力于笼超分子聚合物、刺激响应性超分子聚合物、两亲性分子的组装及调控、BODIPY基荧光传感器和聚炔类功能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并广泛应用于智能材料、发光材料、传感器等领域。

在数十年研究过程中,尹守春深刻体会到“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的意义。当他在美国犹他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曾经花了九个月时间完成超分子聚合物发光调控研究。这项研究是在与导师及团队成员一起研讨,确定其可行性后开始进行的,可没想到就在研究进行了三个月的时候,最重要的化合物组装环节出了问题,且一直难以攻克。这让已经付出三个月心血的尹守春十分沮丧。尽管情绪低落,但他很快调整情绪,去文献中寻求解决办法。在回溯整个研究过程中,他发现问题出在最初设计分子的时候,于是,在重新设计分子后,一步步把这个研究重新做了一遍,最终完成了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刊登。“科学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执着,不轻言放弃,哪怕全部推倒重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成功的可能。”尹守春说。


4

  

尹守春所做的是材料化学方面的研究,需要大量的研究数据来佐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因此,数据的来源变得尤为重要。“学生一篇本可以在SCI一区发表的文章,因为作为支撑的数据获得方式不够严谨,最终刊登在了SCI二区。”这件事让尹守春时刻记着,经常拿出来提醒学生研究过程中要严谨、扎实,科研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尹教授是一位很严谨的老师,对自己和对我们要求都很高。”尹守春所带团队中的老师李洋说,他让我们懂得了优秀的科研成果需要以不懈的努力和意志力为前提。

                              (转载自杭州师范大学https://mp.weixin.qq.com/s/nlptGcL6FKbHCjY68h8RZQ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地址:中国·杭州·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浙ICP备01254524号

  •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浙ICP备11056902号-1

地址:中国·杭州·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Copyright © 2025 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浙ICP备110569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