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秋教授团队《Angew. Chem. Int. Ed.》综述:仿生跨膜离子通道的构筑、调控及应用

来源 : 材化学院     作者 : 材化学院     时间 : 2024-11-18     

近日,我院刘俊秋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IF = 16.2)上发表题为“Transmembrane Ion Channels: From Natural to Artificial Systems”的专题综述,系统性总结化学家们如何利用有机合成的方式实现对天然通道蛋白从结构到功能的模拟,(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16200

闫1

众所周知,细胞可以利用磷脂膜上的通道蛋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并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天然通道蛋白的功能异常会导致一系列通道类疾病的发生。近四十年来,化学家们通过模拟天然通道结构和性质,构筑了一系列具有较高离子选择性、门控特性、生物活性的人工离子通道,期望通过利用仿生离子通道来替代病变的通道蛋白,实现对离子通道疾病治疗的目的。论文回顾了仿生人工离子通道40年的发展历程,首先介绍不同类型天然跨膜离子(如H+, Na+, K+, Ca+, Cl)通道蛋白的晶体结构、离子传输机制、生理功能以及这些通道蛋白病变可能引发的各种生理疾病。随后,详细阐述化学家如何利用大环分子(例如环糊精、冠醚、柱芳烃、杯芳烃、葫芦脲、环肽、芳香大环)、人造螺旋、分子机器等新颖结构实现对离子的选择性跨膜传递。此外,论文还介绍了科学家们如何利用pH、光、电压等刺激方式对人工通道离子传输开-关的动态调控。最后,论文总结了当前人工离子通道在抗菌、抗癌、离子通道疾病治疗等生物医药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闫2

本综述论文主要针对:1.天然通道具有哪些特点?2.为什么要构建仿生离子通道?3.如何构建仿生离子通道?4.仿生离子通道都有哪些应用?等一系列科学问题进行详细深刻地探讨。论文结尾,作者还阐述了当前人工离子通道研究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以及相关的应对策略等,为将来新型仿生离子通道的开发以及功能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该论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105056, 22275046, 22161142015)、杭州领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TD2022001)、杭州师范大学交叉学科创新研究项目 (2024JCXK01)支持,论文第一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闫腾飞副教授,通讯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刘俊秋教授。